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人 » 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 让我们开始摇滚

浅影

浅影发表于2008-12-18 21:57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马丁·斯科西斯访谈

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来说,摇滚是汇聚了那个年代传奇的一支火炬,而滚石乐队则是那耀眼光亮中的一束。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再次将其深深的情感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摇滚乐题材当中。而对他来说,还有比滚石乐队更为出色的题材么?


作为滚石乐队的铁杆乐迷,斯科西斯于去年九月拍摄了这支乐队在纽约灯塔剧院演出的纪录片《照亮》。而本片部分源自导演与主唱历时八年的一个合作剧本项目,而这位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音乐界传奇主唱--米克·贾格尔 Mick Jagger(在片中亦有露面),则是本片的制片。


于是,《照亮》这部标新立异的纪录片诞生了,同时它也是一幅描绘了这群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如魅惑的夜猫子一般活跃于乐坛的英伦小子们生动、激情的肖像画。以下来自于老马丁今日就此纪录片接受的采访。

 

 

关于"世界上最伟大摇滚乐队"的"终极滚石现场电影"


Q:为什么会想到去拍摄滚石乐队?而且为什么要选择现在去拍摄他们?
马丁:唔,哈哈,这个很难回答……我从未想过为何不去做这个问题。

 
Q:您是如何去拍摄一部--如公众舆论所说的那样--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的"终极滚石现场电影"的呢?
马丁:我不知道!我和这个乐队有很长的渊源,我的好多电影都受到了他们音乐的启发。我不认识他们,这几年来我也就在演唱会上见过他们几次。对我来说,滚石乐队的音乐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我与音乐为伴的那段成长时期它们对我影响颇深,大概是1963年到1969年或1970年那段时间吧,当然也包括70年代那些时光。容我这样说吧,1963年到1970年这7年时间里,我被他们所创作的音乐所吸引,我经常反复听他们创作的歌曲。而最终这些歌曲成了《穷街陋巷》的丰富养料,我其后的一些作品也深受裨益,从某种程度上《愤怒的公牛》是,当然《好家伙》和《赌场风云》也是,自然也包括了其他的一些影片。


Q:你在《穷街陋巷》中使用的《Jumpin' Jack Flash》和《Tell Me》两首歌曲对影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马丁:《穷街陋巷》有滚石乐队的一份功劳,片中许多场景和段落的视觉化呈现灵感大都受到了他们的歌曲,以及那段和这些歌舞为伍的生活经历的启发。这种影响并非仅仅是我在影片中使用的那些歌曲。而是关乎他们的音乐以及心态的那种格调和感觉。而这才是音乐本身。虽然这听上去像个侦探故事,但经过了这么多年,我才最终发现,我其实对音乐一窍不通,我仅仅是对这些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回应,比如他们的音乐正好是有点蓝调味道的,而我正好对蓝调很有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音乐将我引入了对蓝调音乐的殿堂。


因此,我想说的便是,尽管我到大概69年的11月份才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看到了他们的现场演出。但在《穷街陋巷》一片中我的所有灵感源泉仅仅来自于对他们音乐的倾听和欣赏,而并不是看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得来的。当我在听《Aftermath》那张专辑,或《Jumpin' Jack Flash》《Sympathy For the Devil》这些歌曲的时候,画面便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出来--《Sympathy For the Devil》是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印记的?因为当时大街小巷的各个电台都在反复播放这首歌曲;而当《Satisfaction》的歌曲响起时,那段吉他独奏使它感觉上更像一首圣歌。


我并非刻意这么做,我就是去聆听,而后就开始不断想像着电影中的画面,并不断加以融合。这并非只是想像一个围绕着人脸的跟拍镜头或是一幕行车的场景,而其实是一种试图将我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电影制作和这个故事叙述中的过程。而且似乎这些歌曲一直在激励我做这种尝试:用一种方式将他们放入电影之中去,将这些故事融入电影中去。


所以这份功劳是难以估量的。我不知该怎样说才好。在我的意识里,我40年前就做了这部电影了。但恰巧我现在才拍了它。

 
Q:滚石乐队从之前一张鲜为人知的专辑《Exile on Main Street》中挖出了一首《照亮》作为他们1995年现场录音专辑《Stripped》的主打歌。那您为何挑选这首歌曲的歌名作为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呢?
马丁:因为它听上去像首福音歌曲。我喜欢"光照",这是在灯塔剧院拍摄这部电影的创意所在。它好似灵光再次降临到了滚石乐队的身上,并给了他们和他们的音乐以灵感,还有他们的音乐对于整个文化和对我所作出的贡献。《照亮》这首歌并没有被安排在影片中,而是在片尾字幕中才渐渐响起。

 
Q:您花了数月时间来设计镜头和拍摄计划--其中包括了哪些细节呢?
马丁:哦,什么事都有。我曾试图组织一个叙事结构,但是后来就放弃了。于是我决定去拍摄大量发生在他们周边生活中的事情,以及演唱会的准备工作--但是准备工作在我完成了《无间风云》(斯科西斯2006年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作)一片的混音后就已经结束了。而且当时觉得《无间风云》可能不会成为一部有好口碑的电影,我仅仅希望它能在票房上有好的表现。


我完成了《无间风云》的拍摄工作后就开始投入到为《照亮》一片的筹备工作中了,之后我的精力便完全的投入到了《照亮》一片的制作上。


你要知道,对于某部特定影片来说,我喜欢采取一种想……摆脱掉的方式!而这就像--我该怎么形容呢?--就像那句我们常说的如何卸下包袱的俗话。因为《无间风云》的拍摄让我卸下了将近3吨重的包袱。我急切地盼望它早日收工。而最终它完工了,随后我们就把它扔到一边了,之后我便知道我是以一种放松的经历在拍这部关于滚石的纪录片。它是关于表演的,一场历时40年的表演电影。

 
Q:您的英国制片格林汉姆·金(Graham King)称呼您为"他遇见过的最好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才促成了你们的这部影片么?
马丁:嗯,是的。说到《一加一》(Sympathy for the Devil)那部影片,我觉得影片除了主题和戈达尔的艺术技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你真切地看到滚石乐队齐心协力创作出一首伟大作品《一加一》的那份真谛。说到合作,的确,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但那也得看和你打交道的那个人是谁。

 

Q:这种"合作"(Mick Jagger同时也出现在演出现场)的过程,是否使你把握住了这部纪录片的核心理念呢?
马丁:是的,的确。竭尽全力的部分原因便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便是这个过程的实质。


Q:Mick不喜欢接受访谈是出了名的,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马丁:我没做采访!你想从他们身上知道些什么?你想从滚石乐队身上知道些什么?什么呢?他们已经被电影纪录了40年了,他们的话都被录下来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什么话都说了。我的意思是,你还可能从他们身上知道些什么?除了音乐和表演之外。音乐依旧如此,表演也依旧如此。这便是我觉得令人鼓舞的地方。所以我就决定谁也不采访。

 

 

“我不能摆脱,我必须去拍这样的电影”

 
Q:您认为滚石乐队在这个日渐绝望的年代里,是否依旧闪现了他们60年代那种拒绝妥协的反抗精神所拥有的夺目光芒呢?
马丁:这蕴含在摇滚音乐的真谛中。而这便是他们的风格,这是他们对摇滚音乐的重新定位和审视。我觉得这就是那些具有持久性的东西。摇滚音乐反映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特定情感面和感觉。你要么对此有同感,要么就毫无感觉。


尽管马丁·斯科西斯热爱音乐已然是众所周知的秘密,当然他制作音乐纪录片的传统也由来已久。他那部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没有方向的家》在2005年一经推出便掀起了评论界的一阵波澜。而他1978年也拍摄了一部众星云集的旷世杰作:《最后的华尔兹》。如果在影史上有哪部影片可以于此享受同等殊荣的话,那便只有《摇滚万万岁》了--片中有一幕调侃《最后的华尔兹》的场景,那便是Rob Reiner对Marty DiBergi这位采访那个傻瓜摇滚明星的大胡子导演的描绘。


在拍摄《最后的华尔兹》之前,斯科西斯就拍摄了《纽约,纽约》这部颇具野心的戏谑音乐剧的电影。事实上,在多数斯科西斯的影片中,音乐都是影片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音乐形式的总和--从意大利歌剧、Crooner,Doo-wop到摇滚,等等无所不包--这些斯科西斯在纽约小意大利区听着长大的歌曲。

 

Q:和《最后的华尔兹》相比,《照亮》一片的拍摄有何不同?
马丁: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影片。《最后的华尔兹》更像一曲挽歌,一种回首。那些乐队是迄今为止最为杰出的组合。那些音乐与众不同。[舞台上面]是鲍勃·迪伦、范·莫里森、Joni Mitchell和尼尔·杨。那更像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默许,而非拒绝。而在我看来,《照亮》中的滚石乐队是仍然活跃的。他们和六七十年代那会一样年轻。在我的脑海里,《照亮》是那种依然存在于现在中的东西,而且依然具有反叛性

 
Q:你从《没有方向的家》一片的拍摄中学到了什么?
马丁:哦,我其实在那部影片中没有拍摄鲍勃·迪伦,我在拍摄《没有方向的家》时连他本人都没见到过。那就是一串几百小时的素材和一段与他的制片人及档案保管人Jeff Rosen的合作经历罢了。因此从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身上塑造出一个故事来,便是灵感了。那更像去找出一个故事,真的。去找出一个身为艺术家的年轻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的故事,那才是关键。但从这些素材中找出这个故事便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便是不同之处。这部影片是关于表演的,是如我所说的那种来自表演的灵感和能量的东西。

  
Q:你还打算给哪些音乐家拍摄纪录片呢?
马丁:目前没有。

 

在舞台上这些爷爷辈的人是如此的标新立异,晃动着自己的屁股,扫动着吉他翩然起舞。甚至连斯科西斯插入表演中的那些满是噪乱、阴郁的年轻面孔而让人看上去十分有味。以致连基金会的主办人比尔·克林顿,连同与他一齐出席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希拉里的母亲以及他们的一位秘书,在片中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Q:为什么你会对这些依旧玩着年轻人游戏的六十年代的老家伙们情有独钟呢?
马丁:那依然是音乐的力量,我觉得。在我看来,这和他们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制作的音乐毫不相干。而仅仅在于他们现在是谁,他们如何在舞台上表演,以及他们的交流互动方式为何;还有他们的音乐和他们的表演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这是事实,它真实而又迅速。你可以在其中加入任何你想要的历史,但肯定会有人不赞同我的看法。但我所能知晓的便是我在那里,而且我感受到了特定的东西。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精神上,我都深受其影响。它们依旧在激励着我,因此我不能摆脱,我必须去拍个这样的电影。

 

 

Mtime时光网 作者:董舒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雷德利·斯科特: 谈《美国黑帮》
下一篇:刘小枫: 李安是一个不道德的导演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