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美国电影影评

《米尔克》:美式人权

浅影

浅影发表于2009-01-07 00:41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米尔克Milk

美国号称自由平等,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个“习惯”,只适用于本来就享受着“自由平等”的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动动嘴皮子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不在既有意识框架之内的新生事物,要动一样的嘴皮子,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在有清教徒传统的美国,这种对于保守意识的固执往往是N多纷乱的根源、罪恶的温床。特别是当进入政治领域时,老美自由民主的狭隘一面就充分暴露了。
 
《米尔克》(Milk)就有着这样的背景:影片开场拘捕公众场合的同性恋者的历史画面,迫害程度虽然比不上纳粹对犹太人的恶行,但考虑到它发生的时间之近,依然是有点震惊的。恰恰片中描绘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是个体意识蓬勃发展、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可以说,现在把持美国各个领域话语权的家伙们,那个年代在他们的记忆中是难以磨灭的青春印记。况且,目前正值美国各大洲议会为“要不要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的热闹时期,历史照进现实,《米尔克》这片比其他作品更容易戳中老美的痒处。
 
但是,这样的题材,也很容易拍得过火。换一个更热血的导演来,本片的气氛可能更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感染力却不一定有目前版本这么强。幸好,加斯凡森特(Gus Van Sant)从来不是一个特热血的导演,甚至还很“冷感”。他的过往作品不乏题材很尖锐的,但他照样处理得很冷静,让观众有一种拉开距离之后的奇特真实感。
 
相对而言,《米尔克》对熟悉与不熟悉导演风格的影迷来说,都有些惊喜。对我个人来说,俺喜欢本片从个人角度来展现时代风云,没有故意“装”得很厚重;同时,如果镜头可以感觉出温度的话,凡森特这次的调度是不冷也不热的:是那种贴近要表现的空间中的人与物、但又不至于产生紧迫感的效果,是一种略带暧昧的亲切视角,与影片的题材内容、乃至时代背景气氛很融洽。
 
从表现重点来说,这是一部突出“人”而不是“事”的电影。对于米尔克先后几次竞选的具体过程,凡森特或者是忽略,或者是仅仅抓住那几个凸显主角性格特色的场景。这些场景中作为表现重点的,不是当时是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之类的东西,而是米尔克当时是什么样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影片想要造成一种“感染力来自于人、而不是题材”的效果;考虑到“70年代同性恋合法权益”对老美来说基本上耳熟能详的历史,“以人为本”的手法至少比关注事件本身要新鲜一些。
 
此外,从“人”的角度、而不是“权益”的角度来看待同性恋,也暗合了片中同性恋争取民权事件的宗旨。米尔克的竞选策略,说白了就是让异性恋者意识到身边的家人朋友中有多少之前不知道的同性恋者、从而领悟到“原来同性恋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俺们正常的亲人朋友”。作为群体的权益争取,总是利用作为个体的感情关系作为突破口,这基本上是老美弱势群体争取政治利益的经典手段,百试不爽。
 
“以人为本”虽然直接有效,但前提是这个“人”首先要有魅力才行。如果人不迷人,反倒还囧人、雷人的话,您就别想代言啥权益了,人家不把你关禁闭就是好事了。喜爱鼓捣些英语演讲的同学们,不妨仔细聆听一下本片中米尔克的多次演讲,看看其言辞本身是否真有感染力?至少俺的感觉不是很强烈。但是,米尔克在演讲时,他的整个人都在发光,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欢呼;他让人觉得无论他讲什么,跟随他都是对的——所谓领袖,就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就外型而言,肖恩潘(Sean Penn)似乎还不如历史上真实的米尔克有风度,但他的确是神采非凡地演出了角色特有的亲和力。比较让俺赞叹的是,肖恩潘的脸部轮廓和脸上各种皱纹的组合,一般而言总是让俺觉得有点古怪,而且说实话,俺之前对他也没啥特别好感,即使觉得他在最近几部作品中都演得很好。然而,看了本片之后,俺得承认他在偶脑海中的印象变亲切了,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脸看起来像白面一般柔和,连皱纹都似乎曲线玲珑起来。不过,如果说道他演出的最具魔力的时刻,那无疑是他的笑容了:那是一种不失同性恋标志性的温柔、但同时又让你特别放开心扉的笑,是可以让人感受主人之热情和坦荡的笑。www.130q.com 
 
对于本是火爆男的肖恩潘而言,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还是有不小难度的。这远远不止表现在得和其他男星接吻、肢体语言及表情上要有万种风情上,更体现在他的演绎需要非常精确的“度”。因为米尔克并不是变性人,他的魅力不是搔首弄姿,更不是卖弄风骚;他的柔和的微笑不是抄袭女性的那种阴柔,而是一种照亮周围的“阳柔”。而且,这个角色还具有多面性,例如他在鼓动人心时的纯洁模样,与他在政客圈内的八面玲珑,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幅嘴脸。同样一副笑容,放在不同的场合,流露的是不同的微妙隐情。这种细微之处,肖恩潘都表现得很到位;最关键的,演得还很自然。
 
凡森特的镜头,也如同肖恩潘的表演一般亲和而自然。依然是手持摄影较多,但并没有像他以前那样用大量的长镜头营造出克制而令人屏息的效果。本片中镜头移动的方式和取景的角度,乃至色调的设定,与米尔克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七十年代崇尚自由的嬉皮文化内核,都是一脉相承的,有一种慵懒的暖意,即使在那些群情激昂、或者震撼悲凉的场景时也是如此。这样一来,观众对米尔克离去的痛心,也不会过久地停留在哀伤的层面,更多的会化成无言的、积极的感染力,充沛而不做作。
 
人权运动本来就应该以人为本。只是很多编导在创作这样题材的时候,忍不住就心潮澎湃地一个劲“波澜壮阔”去了,导致很多作品是只见事不见人。加斯凡森特则很聪明的将视角重新对准处于历史中心地位的人,而他又很幸运地找到了可以形神兼备演出那种感染力的肖恩潘,加上影片整体调度的节奏与氛围又契合当年的时代特色,可谓天地人合一,在其题材可以演绎的空间里达到了极致。


搜狐娱乐,红袖添饭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正午》:伟大的西部片(1952)
下一篇:《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你可以挣扎,但别想逃脱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