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读书 » 书评

伊塔洛·卡尔维诺《巴黎隐士》: 自身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意外

书评

书评发表于2009-08-26 00:36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伊塔洛·卡尔维诺巴黎隐士

 

简介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

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作者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书评:一个游走在乱世间的隐者 (罗豫/文)
  
倘若借用通俗文学的标准,卡尔维诺绝对是和博尔赫斯齐名的,二十世纪奇幻小说的顶级人物。其作品无论想象力、影响力还是持久力,都远非今天依托网络红极一时的写手所能望其项背。
  
两位作家暴露在公共视野中的个人生活却没有太多可资谈论之处。博尔赫斯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这种角色出现在小说中,多半是个有非凡智慧但个性阴僻的怪老头。卡尔维诺呢?你能从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包括他编纂的《意大利童话》中觅得其人其貌么?“此人是何背景?”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依旧笼罩在他智性的云端。
  
智性是他们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作品的高度去政治化,或许又是其亲和力的另一种来源。“八零后”从小生活相对富足,听惯了一套用政治话语表述的“现当代史”,与那些“别人的过去”不免隔膜。背负着沉重的书包长大的这代人,恐怕真的很少体会什么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当卡尔维诺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片段,终于借助《巴黎隐士》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看到了他个人化的那面:一个游走在乱世间的隐者。年轻时虽政治经历丰富,但去政治化倾向,早年就已有表现:“眼见政治是众人唾骂、为精英分子所不屑的对象,一个年轻人本能的反应是认定政治无可救药地是死路一条,应该要寻找别种生命价值。当年在判定法西斯是恶,与投入政治对抗法西斯之间的鸿沟,今天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像他这样打过游击战、亲身经历过反法西斯战争、加入过共产党的作家,写什么“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对年纪大些的中国读者和想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恐怕有点匪夷所思。卡尔维诺却说:“我是觉得我的事别人不会有兴趣。甚至面对我自己时,我都必须用非个人的东西赋予作品一个合理价值。”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他的确踏上了“寻找别种生命价值”的旅程,没有沉迷于自我经验,反而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虽家住巴黎市区,亲历过众多风云突变的历史事件,卡尔维诺还是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其创作观念一脉相承的隐士个性:“我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理想境界应该是,接近无名,如此,作家的至高威信才得以远播。”这一点,想必《寒冬夜行人》中那些风格迥异的小说开头,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何参与,但保持超然的适当距离,正是《树上的男爵》的问题。”卡尔维诺,某种意义上正是他笔下那个住在树上的男爵的写照:“我在巴黎的家是一栋乡间小屋,我的意思是从事写作,我的部分工作可以在孤独中进行,哪里不重要,可以是一栋与世隔绝的乡间小屋,可以在岛上,而我的这栋乡间小屋在巴黎市区。”仿佛一束光源突然射进幽暗之中——这位神秘的作家总算同他笔下的一个人物构成了某种映射关系。如果说读者在他的名篇中读到的是“超然”,那么这本书,将和读者共同追念卡尔维诺的“参与”。
  
《巴黎隐士》的出版,自身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意外。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离诺奖一步之遥的卡尔维诺突发脑溢血逝世,遗下一堆未完成的文稿。读者不仅失去了见证完整版《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机会,可能还有一部堪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的伟大自传。多年以后,他的妻子偶然发现一个题为“自传作品”的文件夹,经斟酌后又加入了五篇文章,于是才有了此书。
  
倘若老卡没有遽然离世,不知刻意要“匿名”的他,最后会怎样加工这个文件夹。可以想象,绝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位虚构大师终于没来得及虚构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这对于他的粉丝们来说,不知是大幸还是大不幸。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彭浩翔《破事儿》: 让人笑了心里却刺痒
下一篇: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也许真的是一种毒药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