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中国电影影评

电影《建国大业》影评: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浅影

浅影发表于2009-09-18 00:14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建国大业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韩三平黄建新唐国强张国立许晴

 

旷日持久的争议之后,“问题影片”《建国大业》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在献礼片大格调基本没变的前提下,本片终于第一次叫人看到了歌颂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失败者”的史无前例地同情。在江南烟雨之中,看着蒋介石那孤独落寞、远去故国的身影,在那恢弘的历史背景之下,很容易叫人想到一句诗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双雄逐鹿的背后,其实是各自追寻的家国梦想,理想实现者固然伟大,金陵梦碎者亦不失英豪。
 
看完《建国大业》我承认对我是有所触动的,这种触动不是仅仅是因为新政权的建立的不易,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长在红旗之下,已经太熟悉这个过程了,真正叫我感动的是影片对于我们曾经一定要蔑视的“蒋家王朝”有一种新的感情,这种感情或许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历史的同情心吧。而这种同情心我认为是非常可贵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史观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接替中华民国的新政府的终于有了一点自信,希望这种自信不断发扬光大,因为这个自信是言路广开、民主进步的基础。
 
关于剧情无需多说,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正如人们描绘的那样,这其实是一场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背景下的双雄对决。60多年前,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争斗了多年的生死冤家,曾经考虑过合作的可能。这一历史的际遇在片中表现得无比凝重,在无必胜的把握之下,至少在毛泽东以及共产党这一边还是表现出了和谈诚意的,从他们屈身前往重庆会谈时的忐忑不安可以看出对会谈的重视。只可惜由于各自的立场相去太远,终究无果而终,从此分道扬镳,割裂60年。在这段戏中,蒋介石不再那个只知道玩弄权谋的独夫形象,而是更像一个忧心忡忡的家长,面对一个几乎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缝缝补补,正因为他于打和之间的左右为难,注定了他比毛泽东面临着更多的局要破,而毛泽东则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心态,大不了再去打游击,因此在这场戏中蒋介石精神负担更重,其内心冲突显然比毛泽东更强烈。这种一个放得开,一个放不下的心态不但始终决定了影片中两位主角的精神基调,实则也是历史风云际会中对立的两个党派的集体心理的真实反映。
 
《建国大业》单论剧情,个人认为其实没有什么可吸引人的,毕竟这段历史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叫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几乎没有了以往此类电影的说教成份,而是从人物的行为细节和微妙的心态来刻画了双方阵营的人物在那种关键时刻的内心,或自信或焦躁或狂妄或悲愤,或天地换颜的豪情壮志或山河破碎的意兴索然,或春风得意的喜悦或无可奈克的哀伤,竟然在某一瞬间使得影片有了异彩纷呈的感觉;另外一个方面,各种角儿的表演是更重要的看点,看到葛优和冯小刚出场,我笑了,绝对是一种会心的亲切的笑,这两个宝贝曾经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即便是冯小刚一脸恶狠狠的凶相,给人带来的依然是愉悦,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可以说基本成功了,咱看电影不就是图个乐嘛。这种欢乐,在以往的献礼片中是不多见的。至少《建国大业》可以迎合两种人去看,一种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去体会那段风云变化的日子,以表抚今追昔的怀旧情怀,另外一种是对明星感兴趣的人,您想啊,这种明星集体盛宴,您花五百万元能一次性看到吗?在观影过程中,每一个明星出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在其他影片中的形象,那种反差和比较,很耐人寻味,可谓乐在其中。个人觉得这样的片子一定要带着娱乐精神去看,如果真的如某些观众那样带着“苦大仇深”的心态去找毛病,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模仿,中国电影界显然已经在不断深入地学习着西方的某些电影技巧,不管这种学习的实际效果怎么样,但至少能看到某些轻松的东西。于是在《建国大业》这种比较严肃的题材中,也能看到某些刻意的喜剧桥段了。在进攻北京城中,葛优和王宝强的那段对话,就很搞笑,其实这个两个人物在剧情上可有可无,这在技术上显然是跟好莱坞商业电影学的,后者经常有小人物在动作戏中插科打诨,无非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建国大业》做了,而且无伤大雅,反而增加了观众的亲近感。这是值得欣慰的一个地方。
 
如果要说在什么不妥,我觉得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剧情衔接不够自然,文戏有余,武戏不足,这显然是明星众多的“恶果”,同时也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的通病。我觉得会议太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事情,重庆会谈和政协会议应该保留,其他的戏份如果能改为国共两党人物斗智斗勇,或者再加重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对手戏,就更好看了。但是这样做,估计明星露脸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那我估计也没这么开心了,这恐怕也是无奈之举。在结构上,开头很出彩,两派人物几乎是势均力敌地在飚戏,比较均衡,但是到了后半部分,由于文戏的增加,使得本片的戏剧冲突有所减弱。另外在战争场面上,没有把国共两党生死大战的氛围烘托出来,而失去了武戏的背景烘托,使得文戏对峙的场面缺乏更深厚的历史感,难怪制片方说只有3000万的成本,抛开很多明星的零片酬因素,这就是武戏不足的一个原因,要知道特效和场面都是用钱砸出来的,没钱或者不想花钱是不成的。
 
说到表演,正如先前媒体上所描绘的那样,唐国强、张国立等几位主演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唐国强由于经常扮演毛泽东,并且由于毛泽东的银幕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已经无法再突出了,唐国强的本色演出就足以交差。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讲湖南话的毛泽东;张国立由于先前人们的不太看好,反而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饰演的蒋介石比《开国大典》等影片中的蒋介石更加亲切和人性化,叫人自始至终有一种同情的感觉,悲彩比较浓,至少在感情能叫人对他的倾向性更大一些;由于国籍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许晴,个人觉得在形象和气质上表现的雍容端庄,很有派,的确有一种美感;必须说的是陈坤同志,我从前一直对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觉得这个演员很娘娘腔,有点矫揉做作,但是他饰演的蒋经国的确把那种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形象传神的表达出来。面对时局的不可挽回和其他势力的掣肘,那种无奈无助掩压之下的报国情怀,叫人既同情又无奈。历史无法假设,假如蒋经国早日当权,或许是另外一种局面。事实上,在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蒋经国在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这种才华在青年时期就表露出来,因此说陈坤的表演的确是个惊喜。至于其他大腕如刘德华、姜文、陈道明等等等等,如走马灯般轮流上场,各自装酷扮帅或者玩风度耍凶恶,都十分抢眼,绝对给你带来的都是乐趣。热闹,真的热闹,如果你怀着看选秀节目的心态,那么我认为看《建国大业》你的心情是愉快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装的拉风程度几乎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即便放在现在也丝毫不显得落伍,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精良可见一斑。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实力,却无奈地败在了共产党这样的“泥腿子”队伍的手上,这里面缘由的确值得深思,可见民心向背的可怕力量,这一点永远都需要后来治国者引以为戒。
 
每个观影者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认知角度不同,可能会怀着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本片和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在个人感情上可以有好恶,但是放到整个历史中和民族中,则应该有一种同情心。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与非。毛泽东固然伟大,固然在政治上是个胜利者,但是他付出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代价,这种惨痛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到了晚年又遭遇接班人背叛和“文革”失败的打击,当历史还原其为常人,从神坛走下的毛泽东亦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蒋介石败走台湾,王图霸业,毁于一旦,无疑是个失败者,当我们在《建国大业》中看到他无奈地离开历史的舞台中央时,固然有一种惆怅和同情,但是他晚年在台湾过得也算安稳,没有遭受精神上的大起大落,但从人的角度上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当我们剥离了历史的面纱,把他们当做凡人看待时,他们亦如邻家老翁一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和优缺点,显得无比亲近,我想这是《建国大业》所能带给我们更值得感受的东西。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从缩小的人的个体的角度上看,谁又能是真正的成功者呢?恐怕很难说得清楚,落败者栉风沐雨忧心劳力,胜利者亦浴血沙场白骨累累。身前的治世之雄图和家国之梦想,换来誉满天下的同时又伴随着谤满天下,末了,都是一抔黄土掩尽风流。我想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电影《建国大业》还承载着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的示好之意,六十年风雨沧桑,是非恩怨欲说还休,而老百姓真正盼望的是国泰民安,安心生活。如国共两党,互泯恩仇,兵戎不再,则是苍生之幸,若海峡两岸,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则是民族之幸。
     
正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千秋家国梦,成败皆英雄!

 

文/昨夜西风凋碧树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电影《气喘吁吁》影评: 多线叙事的魅力所在
下一篇:电影《大明宫》: 一部历史纪录片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